你还不够成功,或者当你还没有足够的阅历时,放弃“做自己”的想法。在很长,至少30~40年的时间中,你需要做的第一步是“认识你自己”,而不是“做自己”。

  这本是一篇上周要发出的文章,但是当时在看到这个题目时,很想写,但又觉得很难写。所以,我停笔翻阅了很多之前的读书笔记,突然发现了其中的秘密。

  “做自己”是一句非常安慰人心的话,毕竟改变自己是很难的,索性认为拥有的就是正确的,的确会让自己轻松许多。很多心灵鸡汤,很多文章也会告诉你:“你要做自己!”我也看到一些有着卓越成就的人,会在建议中包含让我们“做自己”的意思,这其中就有彼得·德鲁克和哈佛商学院的传奇人物霍华德·史蒂文森等。

  但另一方面,也有很多人会告诉我们不同的建议,比如前洛杉矶副市长,曾在国际高管猎头公司海德思哲担任过主管的陈愉,在她的畅销书《30岁前别结婚》中就讲到,你不能只想着做你自己,你还要考虑“别人如何解读你的行为”;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曾说过,“‘自我’认为有资格做想做的事”,但这样经常让人做出傻事,他把这称为“自我服务偏好”;而同样建议过做自己的德鲁克,却同时说,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贡献,且在他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和《管理的实践》中都强调,一个好的管理者要做应该做的事,而不是喜欢做的事;佛教中也有“无我”的追求。

  看到这些,是不是让你很困惑?到底我是做自己呢,还是不做自己?

  “做自己”并没有错!但是对“做自己”的误解,却伤害了很多人。

  首先说说做自己的积极意义:

  “做自己”可以增加自信。现实生活中,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在某些方面缺乏自信,甚至缺乏必要的自信。那么,如果“做自己”能让这些不够欣赏自己的人多些自信,还是有很大积极意义的。但这也仅仅是对那些缺乏必要自信的人而言的。

  那么,我们误解的地方在哪里?

  先看看最先建议我们“做自己”的人是哪些。

  ——是那些有着卓越成就的伟人!而后,“做自己”才因其拥有的安慰作用和讨好读者的作用,被心灵鸡汤的那些杂牌编辑们滥用。

  事实上是,这些伟人能成为伟人,首先是因为他们性格中绝对有非常非常多的优点,有很多都是基因带来或者很小的年纪时养成的,这些因素让他们成功。所以,他们说要“做自己”,没有错。

  其次,当这些人成为伟人的时候,一定是上了年纪,或者经历足够丰富了。他们丰富的阅历,使他们逐渐真正意识到自己性格中那些有价值的部分。所以,他们所说的“做自己”,不是让你真正按你现在的样子做,而是让你去发现自己性格中有优势的部分。

  此外,这些人成为伟人的时候,成千上万的人和资源在追逐他们,使得他们性格中很多有缺陷的部分不会体现出来。所以,即使乔布斯是个十足的混球(这在普通人生活的环境中很快会被边缘化),他也无需在乎,他当然可以自由自在地“做自己”了!

  所以,这些伟人说的“做自己”,跟我们的“做自己”是不一样的。你如果信了,那你会被坑惨的!

  下面这句话是从TED的一个演讲中摘出来的,“一些人的情商比较低,没法扮演好自己的社会角色,只能一直以最真实的自己面对世界。后来才知道,和不同的人说不同的话,表现出不一样的态度,是一种非常可贵的能力。而不是虚伪。”这句话讲了很重要的一点,如果你自己的情商不够高,你坚持“做自己”是可能会很失败的。曾国藩的经历就很能说明这一点。曾国藩的性格耿直、笨钝。他在当官初期待人处事直来直往,跟其他官员的交结很少,得罪了不少人。所以他前半生虽然官品直升,但却没有多大影响力。而到他42岁时,领悟了结交不同人,需要用不同的方式后,才真正开始将湘军发展壮大,并成为晚清“中兴第一名臣”。

  大多数人的性格中都有很多不成熟,甚至是有缺陷的部分,这些性格特点需要一个人在一生的成长中不断完善。所以改变自己是必须的,你必须通过改变自己来提升自己。在一家企业中,最优秀的人才往往也是觉得自己最痛苦的人,一方面,他要牺牲自己来满足他人和社会的需求;另一方面,他需要努力提升自己,以使自己能做出更多贡献。所以那些以“做自己”为借口而放弃自我提升的人必须要警惕自己的做法。那些将“做自己”理解为“自我、自私”的人就更需要反省自己。一个人不但需要有同理心,领会别人的意思,还需要必要的牺牲来交换你需要的社会资源。

  因此,当你还不够成功,或者当你还没有足够的阅历时,放弃“做自己”的想法。在很长,至少30~40年的时间中,你需要做的第一步是“认识你自己”,而不是“做自己”。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