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很多国内跳楼的事件,既让我觉得悲凉,又感到命运的无声。我也看过了很多人的人生,有很多是我国内的朋友,有些曾经鼎盛一时,如今债务累累;有些一直默默无闻,至今平平淡淡;也有些人,从出生到现在,就一直在对抗命运的不公;也有些人,拥有别人眼中的金汤匙,但他自己却丝毫没有快乐可言!

  就让我们聊聊命运吧!

  我很赞同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的开篇中所讲的话:

人生苦难重重。 这是个伟大的真理,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真理之一。它的伟大,在于我们一旦想通了它,就能实现人生的超越。

  这可能是绝大多数人一辈子命运的体验:苦难重重。

  纵然像很多成功人士,比如巴菲特、芒格、马云等,也难免在人生的某个阶段苦难重重。巴菲特的苦难,在于遇到芒格前的一段时间,深陷投资困境;芒格的苦难,在于一个极其重视婚姻和家庭的人,曾痛失长子,婚姻破裂;马云的苦难,在于如日中天,当大展宏图之时,却只能向隅而泣。

  但对很多人来说,苦难并不是最痛苦的,最痛苦的是对命运变化的无能为力!

  斯科特·派克在写了第一本《少有人走的路》之后,陆续又写了好几本同系列的书,可惜我还没来得及拜读。不知道他有没有提到这一点,对自我人生掌控感的缺失,才是很多人对命运最恐惧之处!

  我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没有人最终活出了他12岁时想成为的样子,甚至也没有人最终活出他24岁时想成为的样子!

  就像《比海更深》中的主人公良多在敲诈那个中学生时的那段对话:

中学生:“我可不想成为像你这样的大人!”

良多:”你觉得成为理想中的大人很简单,那就大错特错了。”

《比海更深》片段
《比海更深》片段

  人生就是这样,在偶尔的时候受控,但在大部分的时间里失控。每段失控的时间里,我们都像是单脚站在平衡木上,尽力不让自己从上面掉下来。

  良多就是那个一不小心掉下来的人!一部分是其性格使然,抱怨人生,沉迷赌博;另一部分也可能是运气使然,他年轻时也曾一度成名,凭借一部小说获得文学奖,但并没有机会接续人生的辉煌。

《比海更深》-良多
《比海更深》-良多

  良多的前半段人生,颇有些像李安。

  李安从纽约大学毕业时,凭借毕业作品《分界线》,获得纽约大学影展的最佳导演奖及最佳影片奖,名震一时。但却并未能帮他踏上高光人生的阶梯,而是待业在家,失业6年。期间他也曾写过好几个剧本,但却并未受到亲睐。直到1991年,因前一年获奖的剧本《推手》才获得拍片邀约。自此,他才有机会一展才华。

李安-拍片
李安-拍片

  6年的时间,有几个还能站在平衡木上,又有多少人会从上面掉下来呢?

  良多的抱怨,也许是用尽努力后的不甘!这是任何心怀抱负的人,都会有的情绪吧!

  纵然像苏轼这样尚能一展身手的人,也只能慨叹: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苏轼《赠刘景文》

  李白却只能佯装自己毫不在乎,来寻求安慰: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而普通人,有时候即使用尽心力,也只能在糊口和做自己之间勉强挣扎,就像电影《美错》(Biutiful)中的乌西巴尔。

《美错》乌西巴尔
《美错》乌西巴尔

  作为一个通灵师,他用自己最大的善良,一面告慰死亡的人,一面宽解活着的人。他不收那些太穷的人的钱,也尽力善待那些偷渡来的黑工,还用自己的钱贴补他们的生活。他用全部的能力,努力做一个善良的人。但即使如此,他依然要挣扎面对精神失常的前妻,独自抚养两个孩子,并且在他为生活苦苦挣扎之时,却获知自己身患绝症的消息。

  这就是很多普通人的命运!

  他们的生命中几乎不存在:完美,或者,平淡,这两个选项;他们的生命中只有这两个选项:悲惨,或者,稍微悲惨。

  我知道现在国内的经济情况非常惨烈!因为我的数个疫情前身家万贯的朋友,如今都债务累累了,而且未来也不见得能有翻身之日!而普通人的情况则可能更为恶劣!只不过,正在被命运锤击的只是那5%而已!

  但是在上,却夜夜笙歌:

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

朝歌夜弦,为秦宫人。明星荧荧,开妆镜也。

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

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

——杜牧《阿房宫赋》

  上之冷漠,助长了爪牙们的张牙舞爪,巧立名目,横征暴敛处处可见!

  在下,则无人过问,饿殍遍野:

中堂有神仙,烟雾蒙玉质。

煖客貂鼠裘,悲管逐清瑟。

劝客驼蹄羹,霜橙压香橘。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

  面对这样的命运,也许大多数人只能挣扎;想必大多数人挣扎得太煎熬,只得纵身一跃!可悲的是,这来之不易的生命,就真如鸿毛一样,甚或连鸿毛都不如!

  我们尚且都知道“鸿毛”这词语,而那些逝去的人,宛若东汉末年的那3000多万人,隋末至初唐的那3400多万人,安史之乱时的那3500多万人,宋末元初的那7000多万人,元末明初的那6300多万人,明末清初的那6400多万人,三年饥荒期间的那4000多万人!这些在终朝乱世所亡之人,甚至连这数字的零头都算不进去!

  如果人生注定要在悲剧中挣扎,我只想恳请那些已无资格谈论“苟且,及诗和远方”的人,潇洒一次,要为了理想的人生奋力一搏!最不济,也让我们记住,你曾经活过!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