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分钟阅读

在读这些经典之时,不管是《道德经》《论语》还是现在的《孙子兵法》,我们需要先去理解书作之本意,不要试图把里面的内容全部往商业经营或者管理上去套,更别说硬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上去套的,这些是没有意义的。每个人的经验和体会是不一样的,具体哪些内容对我们有帮助,我们就用哪些内容,千万不要一上来就以成功学式的学习方法来看待这些经典。

  今天我们来介绍《孙子兵法》第二篇《作战篇》。

  在此需要先强调一下,在读这些经典之时,不管是《道德经》《论语》还是现在的《孙子兵法》,我们需要先去理解书作之本意,不要试图把里面的内容全部往商业经营,或者管理上去套,更别说硬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上去套的,这些是没有意义的。

  每个人的经验和体会是不一样的,具体哪些内容对我们有帮助,我们就用哪些内容,千万不要一上来就以成功学的学习方法来看待这些经典。

  这些经典之所以韵味深厚是因为,很多内容是在生活中有所感受,而后又能从这些经典中获得共鸣和启示。

  下面开始介绍正文:

  《作战篇》就是开打了,很多人都讲打仗靠的不是军队,也不是武器,靠的是经济实力,为什么呢?下面大家就来详细了解一下。

第一段原文:

孙子曰:

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则内外之费,宾客之用,胶漆之材,车甲之奉,日费千金,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孙子说:

  凡是兴兵作战,要动用战车一千辆,辎重车一千辆,全副武装的士兵十万,并向千里之外运送粮食。

  那么前方后方的花费,招待来往宾客的用度,维修武器、装备的胶漆等的费用,保养战车、甲胄等的支出,每天都要消耗千金,这样才能发动十万军队。

  这里详细解释一下,春秋时期的战车是四匹马拉的,车上配备甲士三人,步卒七十二人,一共七十五人;革车就是辎重车,拉粮食、武器、装备、草料、衣物等,一辆革车一般配备十个炊事员,五个保管员,五个马夫,五个樵夫取水的杂工,总共二十五人;所以一千辆驰车就是七万五千人,一千辆辎重车就是两万五千人,合计十万人。

战争耗费

 再介绍一下“千里馈粮”:

  根据居延汉简的记载,一个士兵每月口粮差不多在89斤,估算一个人每天需要1.5千克食物。

  春秋时运粮基本都是牛车,不太会用到马车。根据西汉时期的《九章算术》记载:“(牛车)一车25斛,重车日行50里,空车日行70里”。

  我们假设运粮全部用牛车,去的时候需要20天,返回需要14.3天,我们就算15天。去的时候是重役,返回算轻役,我们按照一头牛体重在400公斤计算,重役每天大约需要消耗50兆焦能量,轻役每天大约需要消耗33兆焦能量。

  按照一半粮食,一半干草来计算,去时一头牛每天需要11公斤饲料,返回时需要6.7公斤饲料。来回运送一趟,牛就需要消耗320.5公斤饲料;

战争耗费1

  假设每辆车需要一位赶车人,来回一趟赶车人就需要耗费52.5公斤粮食;合计来回一趟在运输过程中吃掉的口粮就高达373公斤,还不算运输途中的其他损耗。

  根据《中国经济通史_秦汉经济史(上)》中的考据,秦汉时一斛粟相当于13.5公斤,一车能运输337.5公斤粟,已经少于路上吃掉的口粮了,所以没办法一趟送到。

  假设按照500里分两次接力运输,来回就需要17天,人和牛路上要吃掉182.4公斤口粮,算下来半程的运输效率只有46.0%,因为需要分2次接力,所以两次的合计运输效率就是46.0%的2次方,运输效率只有21.1%。

战争耗费2

  这17天中,10万部队要吃掉2550吨粮食,随行牲畜大约要吃掉867吨饲料,合计3417吨,按照前面牛的运输效率,需要调动约47984辆牛车不间断运输。

  这里的计算,都是完美条件,不存在中途的运输损耗,比如牛生病、运输车损坏、被老鼠吃掉的粮食、极差的路况导致的延误等等!实际上的运输效率要低的多。

  李筌的注解说运二十人的口粮才够供给一个人,也就是说运输效率只有5%,按照这个来计算,需要20多万辆牛车不间断运输。大家想象一下20多万头牛是什么场面!

  如果没办法征集到这么多的牛和车,牛和车的数量只能有一半,那另外一半就只能靠人来扛了。就算一个人能扛50公斤,按照人的运力,每天行程可能远远无法达到50里,那需要的人力就不止是牛车数量的6倍,60万人了,可能就需要100万人来弥补运力。

战争耗费3

  这仅仅是计算了口粮的耗费,更不用说打仗时要缔结外邦,结交各类贤达,收买对方的人员和情报等等的花费。

  这方面花费的问题是,你根本不知道哪些钱花了有用,但是也必须花。搞不好你在哪一块花的钱,最后就决定了战争的走向,这就跟天使投资一样。

  所以大家感受一下,战争到底是什么!

第二段原文: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用兵作战而取胜,如果靠的是旷日持久就会钝疲兵士,挫伤锐气;如果是强攻城池,则军力必然大量损耗;如果军队长期在外作战,则必然使国家财力匮乏。

  一旦军队疲惫,锐气挫伤,军力耗损,财力匮乏,则其他诸侯必定乘危起兵来攻,这时候即使再足智多谋的人也不能妥善处理了。

  所以,军事作战中只听过有将领苦于缺乏速胜之法的,没有靠高明指挥来使战争持久的。长期战争而给国家带来好处的,从来没有。

  因此,如果不能详细了解战争的害处,就不能全面掌握战争的益处。

  最后一句,“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这是做决策的金句

  任何人如果要做决策,首先应该考虑你的不同选择可能会有什么样的问题和危害,当考虑完备,对这些问题和危害有所准备并且可以承受的时候,就是比较那项选择能获得更大的利益,那就选择获利最大的那项。

第三段原文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载,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罢马,甲胄矢弓,戟盾矛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萁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善于用兵的人,兵员不会再次征募,粮食也不会再三转运,从敌国境内获取补给,从敌军之处夺取粮食,由此军队的粮草就能充足了。

  国家因战争而贫困的原因是长途运输,长途运输则导致百姓贫穷。军队附近的物资会高价售卖,军队购买物资就会很快财力枯竭,则国家必然会急于增加赋税劳役。

  解释一下丘役,春秋九户为一井,四井为一邑,四邑为一丘,四丘为一甸。一丘是144户人家,一甸就是596户人家。

  “丘役”就是原来按照甸来征的役现在按照丘来征,就是加重了四倍,这里泛指税役加重。

  在外,战场上兵力耗尽;在内,百姓家财力空虚。百姓的财产耗去十分之七,公家的财费,也因为军队受损,马匹疲敝,盔甲、弓箭、矛戟、盾牌、牛车的损失,耗去十分之六。

  因此,明智的将领一定会力求取食于敌。从敌人处获取一钟的粮食,相当于从我方国内运输二十钟;从敌人处夺取一石萁秆,相当于从我方国内运输二十石。

  士卒奋勇杀敌,是因为同仇敌忾之心;部众努力夺取敌军物资,是因为丰厚的奖赏。车战中缴获战车十辆以上的,就奖赏最先缴获的士卒,然后立即将战车换上我军战旗。

  将缴获的战车混合编入我军,将俘虏的敌众收养善待,这就是战胜敌人并使我军更加强大的方法。

第四段原文

故兵贵胜,不贵久。

故知兵之将,民之司命。国家安危之主也。

  因此,用兵打仗贵在取胜,不在持久。

  所以,深谙用兵之道的将领,是民众生死的掌握者,国家安危的主宰者。

  这就是整个《作战篇》的内容,核心内容是“尽知用兵之害”:

  首先,打仗耗费巨大,表面是战争,背后核心是经济;

  第二,战争要速战速决,持久战有害无利;

  第三,通过缴获敌军的物资和俘虏来充实自己才是作战的核心方法。


  《作战篇》就介绍到这里。

  《谋攻篇》的很多内容会颠覆我们的传统认知,我们通常夸一个将军厉害的时候,会用“百战百胜”,比如卫青、岳飞。但是《孙子兵法》却并不觉得“百战百胜”最好,为什么呢?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