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分钟阅读

《谋攻篇》的很多内容会颠覆我们的传统认知,我们通常夸一个将军厉害的时候,会用“百战百胜”,比如卫青、岳飞。但是《孙子兵法》却并不觉得“百战百胜”最好,为什么呢?那么让我们接下来具体看看。

  今天我们来介绍《孙子兵法》第三篇《谋攻篇》。

  《谋攻篇》的很多内容会颠覆我们的传统认知,我们通常夸一个将军厉害的时候,会用“百战百胜”,比如卫青、岳飞。但是《孙子兵法》却并不觉得“百战百胜”最好,为什么呢?那么让我们接下来具体看看。

第一段原文:

孙子曰:

夫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者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孙子说:

  战争的原则是:

  使敌国保全并且举国降服为上策,攻伐击破而使其臣服为下策;

  使敌军保全并且全军来降为上策,击破敌军而使其臣服为下策;

  使敌方整旅保全来降为上策,击破敌旅而使其臣服为下策;

  使敌方整卒保全来降为上策,击破敌卒而使其臣服为下策;

  使敌方整伍保全来降为上策,击破敌伍而使其臣服为下策。

  因此,百战百胜,并非最好的;不通过交战而使敌人屈服的,才是好中之好!

  前面《作战篇》中详细介绍了战争的害处,所以战争的成本和代价是很高的,比如清朝康熙三十一年,军饷支出高达1700多万两白银,占到当年清政府总支出3078万两白银的55.4%,主要战争就是对缅作战,在云南抵御缅甸入侵。

  整个清朝康雍乾盛世只要一打仗,军费就占到整个财政支出的50%以上,高的达到65%以上,这就是成本。

  所以即使百战百胜,也绝对很难获利,这也许就是为什么岳飞要打,宋高宗要和的原因。

  因此,诸葛亮五次北伐也并非可取之策,即使五次北伐都能有大的斩获,其代价也不一定是蜀国可以承受的,更何况五次北伐只是小有所获,而且还是在与吴国两面夹击的情况之下。

  打消耗战,小国必然没办法跟大国打,所以只能速战速决,而且最好能一战即定。诸葛亮五次北伐的后果就是国内经济情况恶化,也加速了蜀国的灭亡。

  这里简单解释一下“军”、“旅”,“卒”,“伍”。《周礼·地官·小司徒》中写道“五人为伍,五伍为两,四两为卒,五卒为旅,五旅为师,五师为军,以起军旅,以作田役。”也就是说,“伍”就是五个人的部队,“卒”就是一百人的部队,“旅”就是五百人的部队,“军”就是一万两千五百人的部队。

第二段原文:

故上兵伐谋,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修橹轒辒,具器械,三月而后成;距堙,又三月而后已。将不胜其忿而蚁附之,杀士卒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之灾也。故善用兵者,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毁人之国而非久也,必以全争于天下,故兵不顿而利可全,此谋攻之法也。

  因此,最上等的战争策略是挫败敌人的战争意图;

  其次是通过外交挫败敌人,使之孤立无援;

  最下等的策略是攻打敌方城池。

  攻城的办法,是不得已而为之的。修造攻城用的大盾牌和四轮车,准备所有的攻城器具,需要三个月才能完成;堆筑攻城的土山,又需要三个月。这时候如果将领难以抑制焦躁的情绪,命令士兵像蚂蚁爬墙一样攻城。再如果士卒死伤已经三分之一,城池依然还不能攻下,那就是攻城的灾难啊!

  所以,善于用兵的人,使敌军屈服而无需交战,夺取敌方城池而无需强攻,攻灭敌国无需旷日持久的对垒。一定要用“全胜”的策略来争胜于天下,才能使兵力不受折损而又能获得全面的利益,这就是谋攻的法则。

第三段原文

故用兵之法,十则围之,五则攻之,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少则能逃之,不若则能避之。故小敌之坚,大敌之擒也。

  因此用兵的法则是,我军十倍于敌则包围歼灭,五倍于敌则进攻取胜,两倍于敌则使敌分兵以歼;

  如果势均力敌则巧妙应战,如果兵力少于敌人则要迅速逃离,如果实力与敌人相差巨大则应躲避不出。

  所以,弱小的敌人与之对抗,则我军必定会坚固强大;强大的敌人与之对抗,则我军必定会被俘虏。

  这里跟大家解释一下“小敌之坚,大敌之擒”:

  一般大家通常的翻译是:“弱小的军队,若不自量力而与敌硬拼,那就必然成为强大敌人的俘虏”

  我不太赞同。虽然“十一家注本”中曹操、李筌、杜牧、孟氏都是这么理解的,但是文言文中相同句式的主语一般不会变更,这种解释中“小敌之坚”的主语是“小敌”,而后面“大敌之擒”的主语还是“小敌”,不太合理。

  所以我认为应该理解为“故,小,敌之(则)坚;大,敌之(则)擒也”。这是我自己的理解,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家可以自行选择。

第四段原文

夫将者,国之辅也。辅周则国必强,辅隙则国必弱。故君之所以患于军者三:不知军之不可以进而谓之进,不知军之不可以退而谓之退,是谓縻军;不知三军之事而同三军之政,则军士惑矣;不知三军之权而同三军之任,则军士疑矣。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是谓乱军引胜。

  为将者,是国家的辅弼。

  辅佐得缜密周全则国家必定强盛,辅佐得疏漏失当则国家必定衰弱。

  所以国君对军队的危害有三种:

  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前进而命令军队前进,不知道军队不可以后退而命令军队后退,这就叫做“縻军————受牵制不能灵活行动的军队;

  不知道军队的内部事务而干预军队的政务,则令将士迷惑;

  不懂得军队的权衡机变,而干预军队的指挥,则令将士疑虑。

  军队既无所适从又疑虑重重,其他诸侯乘机来犯的灾难就来临了。这就叫做自乱其军,遗失胜机。

第五段原文

故知胜有五: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上下同欲者胜,以虞待不虞者胜,将能而君不御者胜。此五者,知胜之道也。故曰:知己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

  因此,预知胜利有五个方面:

  知道自己可以作战的原因和不可以作战的原因的一方能获胜;

  明白兵多、兵少的作战方法的一方可以获胜;

  国内军中,上上下下,同心协力的一方可以获胜;

  准备充分以待松懈无备之敌的一方能获胜;

  将军才能卓著而国君不加干预的一方能获胜。

  这五个方面,就是预知胜利的方法。

  所以说,既了解自己也了解敌人,百战都不会有危险;不了解敌人只了解自己,胜负各半;不了解敌人也不了解自己,每战必败。

  第一句“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很多人就直接把文言文的“可以”当作白话文的“可以”来理解了,其实这两者不太一样,文言文的“可以”是“可以用之”的意思,所以文言文说“可以”一般只用“可”。所以翻译为知道自己可以作战的原因和不可以作战的原因的一方能获胜,不是“知道能不能战的人可以获胜”。

  另外,“百战不殆”中,“殆”是危险的意思,就是百战都不会有危险。孙子从来没说过百战能百胜,甚至也没说百战不败,而是“百战不殆”。

  以上就是《谋攻篇》的所有内容。《谋攻篇》短小精悍,很多都是我们现在传颂的经典语句,核心思想有以下四点:

  一是,“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全胜”思想;

  二是,以多打少的战略思想;

  三是,国君要管住自己,不要随便插手下面的业务;

  四是,预知胜利的五个方面。


  《谋攻篇》就介绍到这里,下一期我们来看《军形篇》。《军形篇》有一个重要的思想,就是能否战胜敌人决定权并不在于自己,那是为什么呢?我们下一期来揭晓。

留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