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释读:五、《兵势篇》
《虚实篇》中,孙子描绘了一番战争中神出鬼没的战术战法,那么具体如何做到的呢?
今天我们来介绍《孙子兵法》第五篇《兵势篇》。
《兵势篇》开始之前,我们先看一个案例,大西庇阿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中如何巧妙取胜,从而奠定罗马对迦太基的胜利的。
第二次布匿战争开始于公元前218年,是罗马灭掉迦太基最重要的战争,是双方实力的转折之战。这场战争一共持续了18年,终止于公元前201年。在战争初期,汉尼拔率领迦太基连战连捷,并且在坎尼会战中重创罗马军队,接近七万罗马军队被俘或者阵亡,罗马军队的统帅,执政官保卢斯也被击杀。之后在进攻西班牙的战役中,大西庇阿的父亲和叔叔都牺牲了。而后大西庇阿临危受命,承担起了海外作战的统帅之责。
大西庇阿领军进攻西班牙的第一场会战是进攻迦太基人在西班牙的基地新迦太基城。大西庇阿先命令部队正面佯攻,另外派一支精锐从西面的泻湖偷袭,当迦太基人发现泻湖进攻的部队后,来不及回防,于是一天之内,大西庇阿就攻下了新迦太基城。
而后,在巴埃库拉战役中,大西庇阿命令轻步兵正面进攻,重步兵从两侧山坡绕上,从侧面伏击汉尼拔的弟弟哈斯德鲁巴·巴卡的军队,迅速将其击溃。哈斯德鲁巴被迫逃向阿尔卑斯山,准备与他哥哥汉尼拔会合。而后,大西庇阿又在伊利帕战役中,通过将西班牙和意大利同盟军排阵于中央,将战力强盛的罗马军队设立于两侧,以利用剪刀之势对迦太基人形成合围,同时利用灵活的骑兵不断出击,逼迫迦太基人后退。见势不妙的迦太基人纷纷撤退,此一战,大西庇阿以损失800人的代价,歼灭了15000多迦太基军队,一举夺取了西班牙。汉尼拔也就失去了他进攻罗马本土的后方基地。
公元前204年,大西庇阿率领军队开伐北非,进攻迦太基本土。汉尼拔被迫撤军,于是双方就在札马平原展开了最后的决战。此时,大西庇阿拥有2.9万步兵和6千骑兵,汉尼拔拥有3.6万步兵、4千骑兵和80头战象。
汉尼拔的布阵,第一排是由高卢、利古里亚和巴利阿里的雇佣兵组成的混合步兵;第二排是迦太基本国老兵和利比亚征募兵;第三排是意大利老兵。另外,他将80头战象安排在最前线,充当前锋,以冲破敌军阵线。骑兵则分列两翼,右侧为没有经验的迦太基骑兵,左侧为努米底亚骑兵。
大西庇阿的布阵,第一排是装备精良的铠甲步兵,第二排是重步兵,第三排是由哈斯塔蒂人组成的轻散步兵。同样也将骑兵分列两翼,右翼为较强的努米迪亚骑兵,左侧为意大利骑兵。
由于汉尼拔仓促回防,所以象兵和骑兵多为新兵,在第一波攻击之后,象兵和骑兵就被打散了。第二波攻击是双方步兵的接战,汉尼拔和大西庇阿的军队都损伤惨重,汉尼拔的第一排和第二排被打散,重整后分列两侧,大西庇阿则在铠甲步兵两侧补充了重步兵和后备兵。第三波攻击中,双方战斗惨烈,难分难解,这时去追击汉尼拔逃散的骑兵的罗马骑兵回来了,从后方对汉尼拔进行了包抄,前后夹击之下,汉尼拔大败。
这场战役中迦太基损失2万多军队,而罗马仅仅损失了5千余军队。此役之后迦太基被迫与罗马签订了苛刻的投降协议,从此迦太基一蹶不振,并在第三次布匿战争中被罗马所灭。
前面所介绍的大西庇阿几场战役的胜利,无不是“正兵”、“奇兵”巧妙运用的结果。正如本篇中孙子所言,“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大西庇阿攻取新迦太基城时,轻步兵为正兵,而从泻湖绕后的精锐则是奇兵,而取胜则正是依靠这奇兵。在巴埃库拉战役中,轻步兵是正兵,从侧面山上埋伏的重步兵则是奇兵,取胜也是靠奇兵。在伊利帕战役中,严阵以对的步兵是正兵,而不断冲击,压缩迦太基人阵线的骑兵则是奇兵,而最终能取胜,也是靠着骑兵的冲击。最后的札马战役,列阵对战的步兵是正兵,而巧合中回击的骑兵则成为奇兵,取胜最后也正是靠奇兵。
这里解释一下《孙子兵法》中“奇”、“正”的含义。很多人误以为“奇兵”就是天降神兵,这个理解不太准确。“正”就是常规的,一板一眼,扎扎实实的;“奇”就是非常规的,出其不意,孤注一掷的。
大家通过上面的案例理解了正奇的奥妙,那下面我们就来看《兵势篇》的正文:
第一段原文:
孙子曰:
凡治众如治寡,分数是也;斗众如斗寡,形名是也;三军之众,可使必受敌而无败者,奇正是也;兵之所加,如以碫投卵者,虚实是也。
孙子说:
凡是治理大军团就像治理小部队一样能井井有条的,是依靠合理的组织编制;
凡是指挥大军团作战像小部队一样得心应手的,是依靠有效的指令系统;
凡是统帅三军与敌作战而都不失败的,是依靠高超的奇正战术;
凡是率军攻击敌军就像把石头扔向鸡蛋一样锐不可挡的,是依靠巧妙的虚实之计。
第二段原文:
凡战者,以正合,以奇胜。故善出奇者,无穷如天地,不竭如江河。终而复始,日月是也;死而复生,四时是也。声不过五,五声之变,不可胜听也;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味不过五,五味之变,不可胜尝也;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奇正相生,如循环之无端,孰能穷之?
但凡作战,都是用正兵进行正面交战,而用奇兵取胜。
因此,善于运用奇兵的人,其战法就像天地一样不可穷尽,就像江河一样用之不竭。
能终而复始的,正是日月;能死而复生的,正是四季。音调不超过宫、商、角、徵、羽五种,然而五种音调组合变化而成的歌曲,永远也听不完;颜色不超过青、黄、红、白、黑五种,然而五种颜色组合变化而成的图像,永远也看不完;味道不超过酸、甜、苦、辣、咸五种,然而五种味道组合变化而成的美味,永远也尝不完。
战争中改变势态变化的不超过奇正二法,然而奇正二法组合变化而成的战术,永远也不能穷尽。奇正互相转化,就像沿着圆环旋绕,无始无终,谁能穷尽呢?
第三段原文
激水之疾,至于漂石者,势也;鸷鸟之疾,至于毁折者,节也。是故善战者,其势险,其节短。势如扩弩,节如发机。
激流之快,以至于能将石块漂移,是因为它的势;猛禽之迅,以至于能捕杀雀鸟,是因为它的节。
因此,善于作战的人,他们用兵的态势强疾,节奏短促。强疾的态势就如同拉满的弓弩,短促的节奏就如同猝发弩机。
第四段原文
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浑浑沌沌,形圆而不可败也。乱生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故善动敌者,形之,敌必从之;予之,敌必取之。以利动之,以卒待之。
旌旗纷纷,步卒纭纭,与敌混战之中军队要指挥有序不可慌乱;战车浑浑,骑兵沌沌,战阵有序齐整而无懈可击。
表面上的混乱来源于真正的严整,表面上的怯懦来源于真正的勇敢,表面上的弱小来源于真正的强大。
严整和混乱,取决于组织编制;勇敢和怯懦,取决于兵势情态;强大和弱小,取决于内在实力。
因此,善于调动敌军的人,向敌军展示军情,敌军就一定会依从;给敌军小利诱惑,敌军就一定会去讨取。用利益调动敌军,用劲卒严阵以待。
第五段原文
故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所以,善于作战的人,通过创造“势”来求取胜利,而不是苛求部众,所以既能量才器使而又能因势乘便。
善于利用有利态势的人,他们指挥军队作战,就如同转动木头和石头一样。木头和石头的特性是:在安稳平坦之处则静止,在陡斜峻险之处则滚动;形状方直则静止,形状圆滑则滚动。因此善于作战的人所创造的势,就如同圆石从万丈高山上滚下来一样,势不可挡,这就是“势”的力量!
以上就是《兵势篇》的所有内容。《兵势篇》的几点主要内容:
一是分数、形名、奇正、虚实等兵势的四种含义;
二是介绍奇正的意义;
三是势和节的含义;
四是数、势、形的关系;
五是对“势”含义的解释。
我们再对比一下《军形篇》和《兵势篇》,看看“形”和“势”有什么区别。
首先是含义的区别,“形”指客观的、稳定的、短期无法改变的特征,核心内容即是基本面、军事实力;“势”指可以主动去改变的、短期即可发生的、偶然性的特征,核心内容是战术、战法。
我们再看看《孙子兵法》中《军形篇》和《兵势篇》中关于“形”和“势”的定义:“形”包括五项内容:“度”、“量”、“数”、“称”、“胜”;“势”包括四项内容:“分数”、“形名”、“奇正”、“虚实”。“形”的五项基本都是基本面,“势”的四项则都是战法、战术。
《兵势篇》就全部介绍到这里,下一期介绍《虚实篇》。《虚实篇》中,孙子描绘了一番战争中神出鬼没的战术战法,那么具体如何做到的呢?敬请期待下一期《虚实篇》。
留下评论